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併進行了全面部署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黨中央在新常態下的重大戰略選擇,也是由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倒逼而來。湖南作為全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,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十分重大。
  目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:
  一是生態修複任務艱巨。我省“一湖四水”的生態屏障需要進一步鞏固,有82萬公頃無林地需要綠化、60多萬公頃坡耕地需要退耕、40多萬公頃礦山需要造林。
  二是節能降耗壓力巨大。今年前三季度,我省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增加值占全省規模工業的30%,能耗占全省規模工業的78%,經濟增長對傳統工業的依賴依然較大。
  三是生態產業比重偏低。目前我省生態型產業的產值僅占全省工業的25%左右。
  四是制度建設亟須完善。一些地方環境與經濟仍然存在“兩張皮”,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還不健全,排污權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剛剛起步,有利於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價格體系尚未形成。
  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:
  一是做好生態修複的“加法”。要充分利用國家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、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等政策機遇,重點實施湘江保護與治理“一號重點工程”,強力推進山體修複與“礦山復綠”,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綠色城市與秀美村莊。
  二是做好節能降耗的“減法”。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,調整優化能源結構,大力發展清潔能源。要加強政策引導,運用市場機制,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單位的節能降耗。
  三是探索生態經濟的“乘法”。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,實現生態、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共贏。要通過建立生態指標考核制度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(GEP)核算制度,不斷匯聚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能量。
  四是做好綜合治理的“除法”。要破除粗放低效的發展方式,努力形成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。要加強生態環境監管,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治理水平。
  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:
  一是創新生態產業發展制度。加快形成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的機制,重點培育綠色食品、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葯等現代生態產業。要形成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的機制,倒逼傳統行業轉型升級。
  二是創新生態保護市場化制度。加快自然資源產品價格改革,在全省全面推行階梯式的水電氣價制度。積極開展碳排放權配額交易,併在水泥、電力等行業率先啟動。同時積極開展林業碳匯抵減碳排放交易的試點。
  三是創新生態補償制度。要不斷完善生態補償制度,擴大補償範圍。要運用碳匯交易、排污權交易、水權交易、生態產品服務標誌等方式,積極探索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。
  四是創新生態文化培育制度。要堅決摒棄“重經濟輕環境、重利益輕民生”的發展觀,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,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。
  (作者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、教授、博導。本文系“為改革攻堅獻策”成果交流會暨第五屆省社科界學術年會專家主題發言摘要)
  
  (掃一掃,更多精彩內容!)  (原標題:尹少華: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之問題破解、路徑選擇與制度創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x29fxdm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